后土皇地祇,“四御”尊神之一,道教尊为“万物之主后土皇地帝祇”、“后土掌劫天尊”,居琼阙下蕊珠雌一宫九华玉阙,统辖三十六土皇,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祇,掌阴阳生育、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。
自秦汉以来,历代帝王皆祀后土。《宋史·礼志七》:“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,地祇未有称谓,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上皇地祇。”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,并规定享用同玉帝一样的礼仪规格。宋张君房《云第七签》天地部谓:“三十六上皇,上应三十六天,中应三十六国。如是土皇皆位齐玉皇之号。”
一般认为,后土皇地祇的圣诞是十月十八。

一、后土皇地祇与三十六土皇
《礼记·郊特牲》载:大地承载万物,上天垂示景象,从大地取材,从上天取法,因此尊崇天而亲近地的。所以教化民众善良回报。古代人们生活有赖于地,故“亲于地”,并加以“美报、献祭”。
《重刊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》卷一《后土皇地祇》有:天地未分,混而为一,二仪初判,阴阳定位,故清气腾而为阳天,浊气降而为阴地。为阳天者,五太相传,五天定位,上施日月,参差玄象。为阴地者,五黄相乘,五气凝结,负载江海,山林屋宇,故曰天阳地阴,天公地母也。《世略》所谓:“土者,乃天地初判黄土也,故谓土母焉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诰封“后土皇地祇”,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。今扬州玄妙观,后土祠也。殿前琼花一   株,香色柯叶绝异,非世之常品也,真宗皇地封曰:“承天郊法厚德光天法后土皇地祇”。
在道教宫观很少有供奉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立圣位的殿堂,但道教启建大型斋醮道场时,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圣位。隋唐以来,凡是动土、上梁、安宅、镇宅、铺路、建桥时,常要举行答报土皇的科仪。按照古礼,工程竣工后,要举行谢土的宗教活动,以祈求家宅平安、路桥畅通。五方谢土结束后,在中央设坛举行土皇正朝。可见,后土皇地祇信仰的普遍性。

二、后土皇地祇与北京地坛祭祀
地坛又称方泽坛,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。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“皇地祇神”的场所,也是中国现存的******的祭地之坛。地坛内有方泽坛、皇祇室、牌楼、斋宫等。神库建于明嘉靖九年(公元1530年),这组小建筑群是由四座五开间的悬山式大殿和两座井亭组成。正殿叫“神库”,是存放迎送神位用的凤亭(抬“皇地祇”神位的轿子)、龙亭(抬配位、从位诸神位的轿子)和遇皇祇室修缮时,临时供奉各神位的地方。东配殿叫“祭器库”,是存放祭祀所用的器皿用具的库房。西配殿叫“神厨”,是制作祭祀供品食物的地方。南殿叫“乐器库”,是存放祭祀所用乐器和乐舞生服的地方。东、西井亭专为方泽坛内泽渠注水和为神厨供水。南殿及两井亭于清乾隆十四年建成。
方泽坛,为明清两代皇地祭祀 “皇地祇神” 之场所,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,故称方泽坛。始建于明嘉靖九年(公元1530),清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)遵乾隆皇地之旨谕进行改建,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。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。坛平面呈方形,以象征“天圆地方”之传说。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,周有泽渠、外有坛壝两重,四面各有棂星门。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,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,供祭祀时奉安五岳、五镇、五陵山之神位;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,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,供祭祀奉安四海、四渎之神位,外壝东北部为望灯杆,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瘗坎一处。




四御总诰

志心皈命礼。渺渺紫金阙,巍巍碧玉宫。掌紫微七政之权,作皇朝一脉之主。三华毓秀,五纬霓旌。为造化之枢机,作人神之大柄。大罗天上,金阙宫中。四御四皇上帝,金容玉相天尊。
后土宝诰
志心皈命礼。九华玉阙,七宝皇房。承天禀命之期,主执阴阳之柄。道推尊而含弘光大,德数蓄于柔顺利贞。效法昊天,根本育坤元之美。流形品物,生成施母道之仁。岳渎是依,山川咸仗。大悲大愿,大圣大慈。承天效法,后土皇地祇。
志心称念后土掌劫天尊,不可思议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