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符观位于汾阳市杏花村正东一公里,与杏花村源远流长的酒文化遥相呼应。太符观为道教庙宇,主要建筑有正殿、山门、配殿。据正殿建筑风格和观中现有金承安五年(公元1200年)《太符观创建醮坛记》记载:始建年代当不晚于金代中期,明、清时期屡有修葺。太符观的主要特色是它有品位高超的建筑群体,有线条优美的彩塑和令人叫绝的悬塑,还有精美绝仑的壁画以及翔实丰富的碑碣,它包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,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美术作品。多年以来它吸引了许多建筑、美术、文物、文化艺术届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。太符观先后于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1年6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 太符观座北朝南,正殿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,正殿南向为山门,配殿分列东西两侧,整个庙区面积8875平方米。 
  正殿为昊天玉皇上帝殿,单檐歇山顶,面阔三间。殿内筑神台,塑有玉皇大帝坐像及侍臣、侍女立像。塑像神态各异,非常生动,保存完好。殿内三壁满布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“朝元图”壁画。透视殿内的塑像和壁画,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,即大殿主祭神灵“昊天玉皇上帝”没有按惯例塑成一个君临万民,俯视苍生的威严帝王,而是一个手持笏板做朝拜状的“朝元”行列中的众仙之一。       
  东西配殿建筑结构基本相同,悬山式屋顶,面阔五间,进深六架椽。      
  西配殿为五岳殿,北壁塑“五岳巡幸”图,图画正中的东岳神侧身坐于轿中正向外巡视,牛头马面抬轿行进,侍从执伞盖、宫扇遮护。画面左上方,一黑脸判官左手握生死簿,右手执笔,似随时听候吩咐。其余四岳神或乘龙、或坐车、或骑马,前后相随。南壁塑“四渎出行”图,正中的河神乘一青龙驾辕的龙辇,由龙君牵护飞奔而行,其余三渎分乘龙、马和麒麟飞奔在山水云雾之间。整个画面中的人物、动物和云雾山石浑然一体,互为映衬、静中寓动,动中寓静,虚实结合,刻划生动。     
  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,殿内神坛及两山墙下供奉彩塑35尊,殿内南北两山墙壁上满布悬塑,内容均为“圣母出行”。画面正中圣母或乘辇或坐轿,前后侍从手执各种仪仗相随,沿途众神仙和官吏正恭敬相迎。仰观整个画面,起伏的山峦和升腾的云气与行进中的人物融为一体,造型艺术令人赞叹。         
  山门由并列在一起的一大两小三组牌坊组成,两侧附“八”字墙。坊柱间砌筑束腰砖墙,外墙嵌三彩琉璃“二龙戏珠”图案,龙体健劲有力,造型生动,琉璃色泽鲜亮。     
  太符观规模宏敞,布局疏朗,场面开阔,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。多少年来,太符观道教活动盛行,香火不断,游人不绝,是老百姓祈福纳祥的理想场所。
  太符观道教文化的四大特点:
  独特性:供奉的神灵组合在全国比较独特,玉皇大帝、后土圣母、关公等诸神合祀一庙的神观组合,表现了同主流道教的同化和顺应现象,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发性的神灵组合。       
  稀有性:两侧配殿大于正殿的设计,打破了庙宇建筑的惯例,实为罕见。西配殿将五岳山神同四渎河神供奉于一殿,诸神各司其职,合署办公。      
  民俗性:东配殿供奉的是后土圣母女神和八位世俗女神,人们从生至死所需求的愿望均可对号求之;其它各殿或求官或求财或保平安,均可对应求之,显示了民众拜神的现实要求和选择。       
  神秘性:三万人求药太符观、孝义村的来历、抗日期间华国峰避难太符观等传说故事更增加了其神秘性。
  太符观的文物价值:历史、艺术、科学和利用价值      
  ▲ 正殿内壁画为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《朝元图》,每组画旁列有榜题,为研究道教神系的发展、演变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参考资料。        
  ▲ 各殿内的彩塑、壁画、悬塑、盘龙等文物,保存完好,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,故事生动,活灵活现,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。       

  ▲ 正殿的建筑形制、手法和风格,具有明显的宋金建筑特征,结构朴实、用材粗硕,比清代建筑更具有实用性。这里墙上的砖又扁又宽,砖与砖之间没有用泥垒在一起,而是用磨砖合缝的手法建造,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。